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卒耳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卒耳聾

證名,出自《肘後備急方》卷六,又稱「暴聾」,指耳部聽力驟然喪失或急劇下降之病症。此症發病急驟,多因外感邪氣、情志失調,或臟腑氣血逆亂所致,屬中醫「耳聾」範疇中的急症類型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:風熱或風寒之邪上犯耳竅,阻滯經絡,清竅失養而致聾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風邪乘虛隨脈入耳,與氣相擊,故為耳聾」。
  2. 肝火上炎:情志鬱怒,肝失疏泄,氣鬱化火,循少陽經上擾耳竅,如《靈樞·脈度》云「少陽之脈……其支者,從耳後入耳中」,火盛則耳竅閉塞。
  3. 痰火壅結:過食肥甘厚味,痰濕內生,鬱久化火,痰火互結,壅塞耳道,如《丹溪心法》所述「耳聾皆屬於熱」,痰火為患尤甚。
  4. 氣血瘀阻:頭部外傷或氣滯血瘀,脈絡不通,耳竅失於濡養,如《醫林改錯》強調「血瘀耳聾」之病機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風邪外犯:耳聾突發,伴鼻塞、頭痛、惡寒發熱,舌苔薄白,脈浮。
  • 肝火熾盛:耳鳴如潮,面赤口苦,脅痛煩躁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• 痰火鬱結:耳聾悶脹,頭暈胸悶,痰多黏稠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氣滯血瘀:耳聾日久不愈,耳內刺痛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疏風宣竅:選用辛夷清肺飲、防風通聖散加減,以疏風散邪。
  • 清肝瀉火:龍膽瀉肝湯為主方,酌加菊花、鉤藤以平肝息風。
  • 化痰通絡:黃連溫膽湯合通氣散,化痰開鬱以通耳竅。
  • 活血化瘀:通竅活血湯加減,配合丹參、川芎以行氣活血。

針灸療法

取穴以少陽經為主,如聽會、翳風、中渚、俠溪等,肝火盛加太衝,痰濕重加豐隆,外感風邪配合風池、合谷。手法以瀉法為宜,疏通經氣。

卒耳聾為急症,中醫強調「早治未深」,針對病機速祛邪氣、調和氣血,以復耳竅清明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朱丹溪等對此均有論述,結合臟腑經絡理論,辨證施治可獲良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