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卒腹痛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卒腹痛穴

卒腹痛穴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,主治小兒突發腹痛,兼見皮膚青黑之症。其定位特殊,取穴方法如下:

  1. 穴位分布
    以臍部(神闕穴)為中心,於臍上、下、左、右各旁開半寸(約0.5寸),共四穴;另加鳩尾骨下一寸(約鳩尾穴下方一寸處),合計五穴。
  2. 操作方法
    依古籍記載,以艾灸為主,每穴各灸三壯,藉溫通之力緩解寒凝氣滯所致之急腹痛。後世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進一步收錄此穴,歸類為經外奇穴。
  3. 中醫理論基礎

    • 臍周取穴意義:臍為先天之根,屬「神闕」所主,與脾胃、腸腑氣機密切相關。旁開半寸之穴,能調局部經氣,散寒行滯。
    • 鳩尾骨下配伍:鳩尾穴為任脈之絡,主治心胸腹疾患,其下一寸可加強寬胸降逆、通調腹氣之效。
    • 適應證機理:小兒卒腹痛多因外感寒邪、飲食積滯或氣機逆亂,灸法溫煦可散寒止痛,活血通絡。
  4. 臨床應用延伸
    此穴組不僅限於小兒,成人因寒邪內侵或氣滯血瘀所致之急腹痛,亦可參考運用。後世針灸醫家或有結合刺血療法,於青黑皮色處點刺出血,以瀉其瘀滯。

此穴體現中醫「就近取穴」與「急症速效」之治療思路,為古代經驗穴之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