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卒喉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卒喉痹
卒喉痹為中醫病證名,屬喉科急症之一,指突發性咽喉閉塞、言語不利之證候,其病機多與風邪襲絡、氣血壅滯相關。此名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卷六,載有「凡卒喉痹,不得語……」之描述,強調其發病急驟、失語為主要特徵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卒喉痹多因外感風邪,或內生痰火,上攻咽喉所致。風性善行數變,易夾寒、熱、痰等邪氣,阻滜經絡,致使喉部氣血運行不暢,聲門開合失司,故見咽喉驟然痹塞、言語蹇澀。此外,情志鬱結、氣機逆亂,或陰虛火旺、虛火上炎,亦可誘發此證。
臨床表現
患者多突發咽喉腫痛、吞咽困難,甚則呼吸不暢,伴言語不利或完全失語。部分病例可見面赤、痰鳴、脈象弦滑等風痰壅盛之象;若兼熱邪,則咽喉灼痛、口渴煩躁;若因寒凝,則惡寒、苔白。
治法方藥
傳統治療以疏風通絡、開竅化痰為主。《千金要方》主張以小續命湯加減治之。該方本為中風通劑,具祛風散邪、調和氣血之效,適用於風邪閉阻喉絡之證。臨床常依證型化裁:
- 風熱襲喉:加牛蒡子、薄荷、連翹以清熱利咽。
- 痰火壅盛:合黃連溫膽湯,或加膽南星、竹瀝以化痰開閉。
- 氣血瘀阻:配伍丹參、赤芍、川芎以活血通絡。
相關文獻
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《聖濟總錄·喉痹門》亦論及「急喉痹」,與卒喉痹相似,強調「風毒客於喉間,氣血壅滯」之病機,治法兼採針刺與內服方藥。後世醫家如明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喉痹虛實,實證多責之外邪,虛證則與陰虛陽亢相關,治療需辨證施治。
卒喉痹作為急症,反映中醫對咽喉疾病「從風論治」的特色,其理論與方藥體系,體現了辨證與急救並重的臨床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