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卒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卒聾

卒聾,又稱「暴聾」,為中醫病名,指耳部驟然出現聽力下降,甚或完全喪失聽覺之證候。此病發作急驟,多因外邪侵襲或內傷氣血,導致耳竅經絡閉阻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邪外襲
    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,易襲陽位。耳為清竅,屬少陽經所主。若風邪外襲,循經上擾耳竅,與正氣相搏,可致經氣壅滯,耳竅失聰。《衛生寶鑒》卷十云:「夫卒耳聾者,由腎氣虛為風邪所乘,搏於經絡,隨其血脈上入耳,正氣與邪氣相搏,故令耳卒聾也。」指出腎氣本虛者,更易受風邪乘襲,引發卒聾。
  2. 肝膽火逆
    肝膽經脈循行於耳周,若情志失調,肝鬱化火,或膽火上炎,可循經上攻耳竅,灼傷津液,燔灼經絡,致耳竅閉塞,聽力驟降。
  3. 痰火鬱結
    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司,痰濕內生,若兼鬱熱化火,痰火互結,上蒙清竅,阻塞耳絡,亦可致卒聾。
  4. 氣血瘀阻
    氣滯血瘀,或頭部外傷,致耳部經脈瘀阻,氣血不能上榮耳竅,亦可引發聽力突喪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邪外襲型
    聽力驟降,耳內悶脹,或伴耳鳴,頭痛惡風,鼻塞流涕,舌淡紅,苔薄白,脈浮。
  2. 肝膽火盛型
    耳聾突發,耳鳴如潮,面赤口苦,煩躁易怒,脅肋脹痛,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3. 痰火鬱結型
    耳聾耳悶,頭重昏沉,胸脘痞滿,痰多黏稠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4. 氣滯血瘀型
    聽力驟失,耳內刺痛,或見頭部外傷史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卒聾,首重辨證施治,以疏通耳竅經絡、調和氣血為主。

  • 風邪外襲:治宜疏風宣竅,方如銀翹散加減,或配合針灸風池、聽會等穴。
  • 肝膽火盛:治宜清瀉肝膽,方用龍膽瀉肝湯,佐以通竅之品如石菖蒲。
  • 痰火鬱結:治宜化痰清火,方選溫膽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• 氣滯血瘀:治宜活血通絡,方用通竅活血湯,配合針刺耳周穴位以行氣活血。

卒聾之證,貴在及時調治,若遷延失治,恐致聽力難以恢復。歷代醫家強調「聾聵之疾,當分新久」,新病多實,久病多虛,臨證尤需細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