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卒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卒疝
卒疝為中醫病名,指突發性劇烈疼痛之證候,屬疝病之一。其名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繆刺論》記載:「邪客於足厥陰之絡,令人卒疝暴痛。」指出卒疝與足厥陰肝經密切相關,因外邪侵襲經絡,導致氣血驟然阻滯而發病。
病因病機
卒疝多因寒邪凝滯肝脈,或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,致使經脈氣血運行不暢,瘀阻於下焦而成。《靈樞·經脈》進一步闡述:「足厥陰之別……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。」說明足厥陰肝經之別絡循行於陰器,若經氣逆亂,可引發睪丸腫脹、猝然疼痛,甚或牽引少腹。此外,若患者素體陽虛,寒濕內生,亦易誘發此證。
臨床表現
卒疝典型症狀為睪丸或陰器部位驟然腫大、劇痛,痛勢急迫,或沿足厥陰肝經循行部位(如少腹、陰股)出現牽引性疼痛。根據《內經》所述,此病有虛實之分:
- 實證:氣滯血瘀或寒凝肝脈,可見睪丸硬腫、疼痛拒按,或陰莖挺長不收。
- 虛證:肝經氣血不足,則以陰部暴癢、隱痛為主,痛勢較緩。
治療方法
- 針灸療法
依《素問》所述,可刺足大趾爪甲上之大敦穴(肝經井穴),以疏泄肝經鬱滯,緩解暴痛。臨床亦可配合太衝、三陰交等穴,調理肝脾、散寒止痛。 - 方藥治療
- 寒凝肝脈:選用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之走馬湯(巴豆、杏仁),溫通逐寒,適用於寒邪驟襲所致之劇痛。
- 氣滯血瘀:可予天台烏藥散(烏藥、木香、青皮等),行氣疏肝、散結止痛。
- 虛寒證:若兼陽氣不足,可用暖肝煎(當歸、枸杞、小茴香等),溫補肝腎、散寒通絡。
-
外治法
可配合局部溫敷或艾灸,以散寒通絡;若睪丸腫脹明顯,亦可用活血散瘀之藥外敷。
與其他疝病之鑒別
卒疝屬「疝」之一類,然與「狐疝」(小腸氣)、「寒疝」等有別。狐疝多因氣虛下陷,陰囊時大時小,臥則回納;寒疝則以少腹冷痛為主,痛勢較緩。卒疝特點在於發病急驟,痛勢劇烈,且與肝經氣血逆亂直接相關。
卒疝之論述,體現中醫對經絡辨證與急症處理之特色,強調「不通則痛」之理,治療以疏導肝經、調和氣血為核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