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丹痧爛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丹痧爛喉
丹痧爛喉,又稱爛喉丹痧,為中醫外科及溫病學中的重要病證,首見於清代高秉鈞所著《瘍科心得集》。該書引述王步三之論,指出此證與《金匱要略》中「陽毒」之描述及王叔和所述「溫毒」之病機相類,臨床表現以咽喉潰爛、肌膚丹疹為特徵,屬溫熱疫毒之邪侵襲肺胃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丹痧爛喉多因時行疫毒(癘氣)自口鼻而入,內蘊肺胃。肺主皮毛,胃主肌肉,疫毒化火,上攻咽喉則腐爛成瘡,外竄血絡則發為丹痧(皮膚猩紅疹點)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毒壅上焦,熱迫血分」,若邪毒內陷,可耗傷營陰,甚則引動肝風。
臨床表現
- 咽喉症狀:喉核(扁桃體)紅腫潰爛,表面覆蓋黃白腐膜,吞咽劇痛,甚則阻塞氣道。
- 皮膚症狀:周身丹疹密布,色赤如朱,壓之褪色,疹退後常見糠狀脫屑。
- 全身症狀:初起憎寒壯熱,頭痛煩渴,舌質紅絳起刺(楊梅舌),脈洪數或弦數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清熱解毒、涼血透痧」為原則,主方選用清瘟敗毒散(《疫疹一得》),依證加減:
- 氣分熱盛:加石膏、知母以清瀉陽明。
- 血分毒熾:加紫草、丹皮以涼血化斑。
- 咽喉腐爛:配合外用吹喉散(如冰硼散)以消腫斂瘡。
古籍考證
《瘍科心得集》明確將此證與傳統「陽毒」「溫毒」理論連結,強調其傳染性與火毒熾盛之特點。後世溫病學派如葉天士、吳鞠通進一步完善其辨證體系,歸屬於「溫疫」範疇,與西醫「猩紅熱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更重視「毒邪」與「正虛」之互動關係。
此證若失治,易轉為「毒陷心包」或「陰傷液涸」之危候,故歷代醫家皆強調早期透邪解毒之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