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卒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卒忤

病名,又稱「中惡」,指因忤犯濁惡穢氣或邪祟不正之氣,導致心腹驟然劇痛、神識悶亂如死的急危病證。其名「卒忤」,強調發病猝然,與外邪觸犯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卒忦的發生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:

  1. 正氣虛弱:患者素體心氣不足、志弱神虛,或久病耗傷,致精神失守,衛外不固,易受外邪侵襲。
  2. 濁惡觸犯:接觸山嵐瘴氣、屍穢腐臭,或入廟塚、弔喪等,感觸不正之氣,邪毒直中臟腑。
  3. 氣機逆亂:邪氣驟然內犯,使陰陽否隔,氣道壅滯,上下不通,陽氣散亂而神昏不省。如《聖濟總錄》所言:「氣還則生,不還則死」,提示氣機能否復常為預後關鍵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心腹暴痛如絞,胸膈痞塞,煩悶欲絕,甚則面色青紫、肢冷昏厥,狀如假死。
  • 兼症:或見口噤不語、四肢僵直,或嘔吐涎沫,脈象沉伏或弦急。

治法與方藥

卒忤屬急症,當以開竅醒神、辟穢解毒、通暢氣機為要。傳統方劑包括:

  1. 備急散(《聖濟總錄》):主以巴豆、大黃等峻下逐穢,通腑泄濁,適用於邪毒內結、腑氣不通者。
  2. 桃皮湯:取桃樹皮煎服,借其辟穢解毒之力,祛除體內惡氣。
  3. 麝香散:麝香辛香走竄,能通十二經脈,開竅醒神,配合牛黃、雄黃等解毒之品,共奏急救之效。

與相關病證鑑別

  • 中惡:與卒忤病因相似,但更強調「邪祟衝擊」,常見於突見怪異或驚恐後發病,可伴見譫妄、癲狂。
  • 屍厥:多因正虛感屍氣,症見突然昏倒、脈微欲絕,類似休克,需溫通回陽。

病機演變

若卒忤未及時救治,氣血逆亂日久,可能轉為「諸注」之證(如氣注、血注),表現為遷延不愈的寒熱交作、肢體疼痛等,屬邪毒深伏、正氣耗傷的慢性病變。

卒忤的論治,體現中醫對「外邪卒發」與「內虛相關」的整體認識,強調急症中調暢氣機、祛邪扶正並重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