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卒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卒中
病名
- 即中風,出自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二。又稱「猝中」或「卒中風」,因其發病猝然,故得此名。中醫理論中,卒中多因內傷積損、氣血逆亂,導致風、火、痰、瘀等病理因素上擾清竅,閉阻經絡所致。臨床表現為突然昏仆、不省人事,伴隨口眼喎斜、半身不遂、言語不利等症狀。根據病機不同,可分為中臟腑與中經絡兩大類:
- 中臟腑:病情較重,多見神志昏蒙,可分為閉證與脫證。
- 中經絡:病情較輕,僅見肢體偏癱或口眼喎斜,無神志障礙。
-
猝然如死而氣不絕者,記載於《醫學綱目》卷十七。此證特點為患者突然昏迷,狀如死屍,然氣息未絕,脈象或動如故,或紊亂無序(乍大乍小,或微細不絕),且心胸部位仍存溫熱。此類證候多與氣血逆亂、陰陽離決相關,屬危重之候,須辨明虛實,及時救治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卒中與肝腎陰虛、氣虛血瘀、痰濕內蘊等體質密切相關。風、火、痰、瘀為主要病理因素,相互膠結,上衝腦絡,導致竅閉神匿。治療上,急性期以開竅醒神、平肝熄風為主;緩解期則注重益氣活血、滋陰通絡。傳統方劑如安宮牛黃丸(清熱開竅)、補陽還五湯(益氣活血)等,皆為臨床常用。
古籍補充
《金匱要略》稱中風為「偏枯」,強調正虛邪中之病機;《醫林改錯》則提出「氣虛血瘀」理論,進一步完善卒中治法。歷代醫家對卒中的論述,豐富了中風辨治體系,至今仍具指導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