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卒中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卒中風

卒中風,又稱「卒中」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,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八。此症屬中風範疇,多因氣血逆亂、風邪內動,或臟腑功能失調,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,驟然發病,症見猝然昏仆、不省人事,伴隨口眼喎斜、半身不遂、言語謇澀等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卒中風之發病與內外風邪相關,其本在肝腎陰虛、氣血虧虛,標為風、火、痰、瘀等病理因素互結。具體可分為:

  1. 內風動越:肝陽上亢,化風內動,風火相煽,上擾清竅。
  2. 痰濁阻絡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痰瘀互結,閉阻經絡。
  3. 氣血逆亂:情志失調或勞倦過度,氣機驟逆,血隨氣升,衝犯腦絡。

證候分型

根據病機與臨床表現,卒中風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
  • 中經絡:病位較淺,僅見肢體偏癱、口舌歪斜,神志尚清。
  • 中臟腑:病位深重,症見神昏、鼾睡、二便失禁,又分閉證(牙關緊閉、面赤氣粗)與脫證(目合口開、手撒肢冷)。

古籍論述
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血之與氣,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」,與卒中風病機相合;《金匱要略》進一步區分中經絡與中臟腑,奠定辨證基礎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強調「非風」之論,指出本虛為致病關鍵。

治法概要

中醫治療以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為原則,依據證型選方:

  • 中經絡:平肝熄風(如天麻鉤藤飲)、化痰通絡(如半夏白朮天麻湯)。
  • 中臟腑閉證:豁痰開竅(安宮牛黃丸、至寶丹)。
  • 中臟腑脫證:回陽固脫(參附湯、生脈散)。

卒中風為急危重症,古籍強調「早治為要」,後世結合針灸(如醒腦開竅針法)與藥物,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為核心。其理論與現代醫學「腦卒中」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更重整體辨證與調理內在失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