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丹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丹痧,又名丹疹、爛喉痧、爛喉(疒丹)痧、疫痧、疫喉、喉痧。類於猩紅熱。因其咽喉紅腫糜爛,疹色鮮紅如丹,故名。屬疫疹,流行於冬春季節。多見於2-10歲小兒。由疫癘之邪從口鼻而入肺胃,初期邪在衛分,繼之病邪由表入里,里熱熾盛,表現為氣血兩燔。咽喉為肺胃之通路,熱毒上攻,故咽喉紅腫糜爛。少數患兒由於正虛邪盛或延誤治療,可出現譫妄、昏迷、驚厥等邪陷心包的危候。

《醫學入門》曰:「丹痧,亦名爛喉痧,蓋其疹色鮮紅如丹,而喉爛也。多發於冬春之交,以小兒為多,蓋其衛氣未固,而易受邪也。其初起,惡寒發熱,頭痛身疼,食欲不振,咽喉紅腫,甚則糜爛,口渴喜飲,舌質紅,苔薄白,脈浮數。治宜辛溫解表,清熱解毒,宜用荊防敗毒散加減。若邪入肺衛,則宜銀翹散加減。若氣血兩燔,則宜清瘟敗毒飲。若邪陷心包,則宜解表合神犀丹或紫雪丹之類。」

丹痧的臨床表現為:發熱惡寒,頭痛身疼,食欲不振,咽喉紅腫糜爛,口渴喜飲,舌質紅,苔薄白,脈浮數。

丹痧的治療原則是辛溫解表,清熱解毒。可用荊防敗毒散加減。若邪入肺衛,則宜銀翹散加減。若氣血兩燔,則宜清瘟敗毒飲。若邪陷心包,則宜清營湯合神犀丹或紫雪丹之類。

丹痧的預防方法是: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接觸傳染源。在流行季節,儘量不要帶小孩去人群密集的地方。一旦出現發熱、咽喉紅腫等症狀,要及時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