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鑽齒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鑽齒疳

病名:鑽齒疳,又稱「鑽牙疳」,首見於明代《外科正宗》。其特徵為牙根穿透齒齦,形成內外芒刺狀病變,並伴隨嘴唇疼痛。此症多發於小兒,屬中醫「牙疳」範疇,與牙齦腐蝕、潰爛相關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鑽齒疳多因脾胃積熱或陰虛火旺所致。小兒脾胃嬌弱,若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易致脾胃濕熱內蘊,熱毒上攻齒齦;或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灼傷牙床,久而腐蝕成疳。此外,外感風熱邪毒,或口腔不潔,亦可能誘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齒齦潰爛穿孔,牙根外露,形如芒刺,觸之疼痛;嚴重者牙齦腐敗流膿,口氣臭穢。
  2.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煩躁、食慾不振,舌紅苔黃膩(實熱證),或舌紅少苔(虛火證)。

證型辨析

  • 脾胃積熱證:唇紅口臭,牙齦腫痛拒按,便秘尿赤,脈滑數。
  • 陰虛火旺證:牙齦潰爛微紅,午後低熱,口乾咽燥,脈細數。

古籍記載
《外科正宗》指出:「小兒鑽齒疳,牙根穿出齒齦,內外芒刺,嘴唇作痛。」說明此病以牙齦穿透性損傷為特徵,屬外科瘡瘍範疇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牙疳類型,提及「風熱牙疳」與「走馬牙疳」,而鑽齒疳更近於前者,屬熱毒熾盛之證。
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,實熱證宜瀉脾胃之火,虛火證需滋陰降火。外治法則強調祛腐生肌,可配合中藥散劑局部外敷。

相關名詞

  • 牙疳:泛指牙齦潰爛的病症,分為「風熱牙疳」、「走馬牙疳」等。
  • 走馬牙疳:病情急重,潰爛迅速,多因疫癘或熱毒極盛所致,與鑽齒疳之局部穿透性病變有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