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鑽牙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鑽牙疳
病名
鑽牙疳,又稱「攢牙疳」或「攢齒疳」,屬中醫口腔疾患之一,多發於小兒,以牙根疼痛、齒齦突出銳骨為主要特徵。此病名首見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,記載其症狀為:「鑽牙疳在牙根生,突出硬骨銳而鋒,痛如針刺殊難忍。」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肝胃二經積熱,熱毒熾盛,復感風邪,內外合邪,上攻齒齦所致。肝經循行環繞口唇,胃經絡脈布於齒齦,若肝胃鬱熱未解,熱毒循經上炎,則腐蝕牙齦血肉,化膿成疳,甚則傷及牙槽骨,致骨質外露,形成銳骨突出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初起牙根疼痛,漸見齒齦紅腫,繼而潰爛,並有硬骨外露,狀如針刺,觸之痛劇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口臭、煩躁、便秘等肝胃熱盛之象。
辨證論治
本病屬實熱證,治當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,兼以疏風瀉火。
- 主方:
- 龍膽瀉肝湯:清瀉肝膽實火,適用於肝經熱毒偏盛者。
- 蘆薈消疳飲(《外科正宗》方):專治牙疳腐爛,含蘆薈、黃連、胡黃連等,清胃解毒、涼血消腫。
- 加減:
- 若腫痛甚者,加金銀花、連翹以增強清熱之力。
- 便秘者,酌加大黃、芒硝通腑瀉熱。
- 兼風邪表證,可佐防風、白芷疏風透邪。
外治法
可配合中藥漱口或局部敷藥:
- 漱口方:黃連、薄荷、甘草煎湯,清熱解毒、緩解疼痛。
- 外敷藥:冰硼散或錫類散吹患處,以消腫斂瘡。
古籍考證
《醫宗金鑒》明確指出此病與肝胃熱毒相關,並強調「痛如針刺」的特徵。清代《瘍醫大全》進一步記載:「攢牙疳乃陽明胃熱上沖,蝕齦腐肉。」均提示治療需從清泄陽明、疏解肝火著手。
與其他牙疳鑑別
- 風熱牙疳:多因外感風熱,牙齦腫痛但無骨露。
- 走馬牙疳(壞疽性口炎):病情急重,潰爛迅速,伴組織壞死,屬危候。
鑽牙疳以局部骨質外露為辨證關鍵,病勢較走馬牙疳緩,然仍需及早治療,以防熱毒深竄。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聚焦病因、證治與古籍論述,不涉現代醫學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