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左癱右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左癱右瘓
左癱右瘓為中醫病證名,指半身不遂之證,病位在左側者稱「左癱」,在右側者稱「右瘓」。此名首見於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卷一,屬中風範疇,與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大奇論》所論「偏枯」相類,其云:「偏枯,身偏不用而痛,言不變,志不亂,病在分腠之間」,並指出此證有發於左者,亦有發於右者,即後世所稱左癱右瘓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左癱右瘓之形成,多因氣血虧虛、痰瘀阻絡、風邪內動所致。
- 左癱:多責之於血虛,因「左屬血」,肝藏血,若血虛不榮經脈,加之風痰瘀血阻滯,則左側肢體痿廢不用。
- 右瘓:多責之於氣虛,因「右屬氣」,肺主氣,若氣虛推動無力,痰濕內停,經絡失養,則右側肢體癱瘓。
此外,中風病機與肝腎陰虛、陽亢風動密切相關,風火痰瘀上擾清竅,阻滯經絡,亦可導致半身不遂。
辨證論治
歷代醫家對左癱右瘓的治療,多根據氣血偏虛及痰瘀阻絡的情況進行辨證施治:
1. 左癱(血虛為主)
- 主症:左側肢體痿軟無力,或兼見麻木、疼痛,面色蒼白,舌淡或暗,脈細澀。
- 治法:養血活血,祛風通絡。
- 代表方: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減,可酌加祛風化痰通絡之品,如秦艽、防風、地龍、桃仁、紅花等。
2. 右瘓(氣虛為主)
- 主症:右側肢體癱軟無力,或兼見氣短乏力,言語低微,舌淡胖,脈虛弱。
- 治法:益氣健脾,化痰通絡。
- 代表方: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加減,可配合化痰通絡之品,如半夏、陳皮、天麻、鉤藤等。
明代《壽世保元·中風》則提出以上池飲統治左癱右瘓,並根據氣血虛損情況靈活加減,如血虛甚者加當歸、川芎,氣虛甚者加黃耆、人參,痰濕重者加膽南星、白附子等。
相關概念
左癱右瘓與半身不遂密切相關,後者泛指一側肢體運動障礙,可因中風、痿證、痹證等引起,而左癱右瘓則特指中風後半身不遂,並強調左右側病位的辨證差異。
此外,歷代醫家亦結合經絡理論,認為左側病變與肝血不足、右側病變與肺氣虛弱相關,故治療時需結合臟腑氣血辨證,方能提高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