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左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左歪

左歪為中醫婦科病名,屬「偏產」之一種,首見於清代員從雲所著《產科一得》。其描述臨產時胎兒頭部偏抵母體左側,致使產程不順,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左枕橫位」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中醫認為,左歪之成因多與產婦氣血失調、胞宮氣機不暢相關。若產婦素體氣虛,推動無力,或肝鬱氣滯,經脈受阻,皆可能導致胎位不正。此外,胞宮寒凝、濕濁內停,亦可能影響胎兒轉動,形成偏產。

與經絡之關係
足厥陰肝經循行過少腹,若肝氣鬱結,經氣不利,可能牽引胎體偏斜;而衝任二脈主司胞胎,氣血不足時,胎兒轉動乏力,易滯留於非正位。左歪特發於左側,或與肝經左行、氣機左升之生理特性相關。

古籍論述延伸
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偏產者,因兒身迴轉不順,或偏左偏右。」除左歪外,另有「右歪」(右枕橫位),兩者皆屬難產範疇。歷代醫家強調,臨證需結合脈象(如滑澀不均)與腹診(觸摸胎頭偏向)綜合辨之。

治法與傳統處置
古法主張以手法矯正為主,如「穩婆轉胎術」,配合內服調氣血方藥(如保產無憂散加減)。針灸取穴多選至陰(膀胱經井穴,傳統轉胎要穴)、三陰交(調肝脾腎三經)等,以通絡促胎正。然具體施治須依產婦體質差異,不可一概而論。

與其他偏產之異同
左歪與「橫產」(肩先露)、「倒產」(足先露)等同屬胎位異常,然病機側重不同。左歪病位較淺,多屬氣機一時窒礙;若久未糾正,恐發展為橫產,則危殆更甚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學理,未涉及臨床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