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左脅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左脅痛

證名,指左側脅肋部位出現疼痛之證候。中醫認為,左脅屬肝經所主,其痛多與肝之氣血失調、經絡阻滯相關,病因可涉及氣滯、血瘀、痰飲、食積、肝郁等,亦有因肝虛所致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郁氣滯
    情志不遂,大怒傷肝,或謀慮過度,致使肝氣郁結,疏泄失常,氣機壅滯於左脅,發為脹痛。如《醫學入門》所言:「左為怒火與死血,大怒氣逆及謀慮不決……皆令肝火動甚,脅痛難忍。」
  2. 瘀血內阻
    跌撲損傷,或氣滯日久,血行不暢,瘀血停積脅下,症見刺痛固定、夜間加劇,或午後發作。此類疼痛多屬有形之邪,按之堅硬拒按。
  3. 痰飲食積
    飲食不節,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或食積不化,阻滯脅絡。此類疼痛多伴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等症,屬實證範疇。
  4. 肝陰不足
    久病體虛,或勞倦過度,耗傷肝血,肝絡失養,症見隱痛綿綿,伴目昏眩、視物不清,如《證治準繩》所載:「左脅偏痛久……目(目巟)(目巟),昏風淚出。」

辨證論治

  • 肝郁化火
    脅痛劇烈,煩躁易怒,口苦咽乾,宜清肝瀉火,方用當歸龍薈丸小柴胡湯加黃連、牡蠣、枳殼
  • 瘀血阻絡
    痛如針刺,入夜尤甚,舌質紫暗,治宜活血化瘀,方選小柴胡湯合四物湯,酌加桃仁、紅花、乳香、沒藥
  • 痰飲食滯
    脅痛伴胸悶嘔惡,苔膩脈滑,宜化痰消積,可用二陳湯保和丸加減。
  • 肝血虧虛
    脅痛隱隱,頭暈目澀,治宜養血柔肝,方如補肝散(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等)。

歷代醫家論述

  • 《古今醫徹》強調:「左者肝也……有以抑之,則不特木郁而火亦郁。」治療當以疏肝清火、理血通絡為主,如左金丸配伍桃仁、紅花、鈎藤、青皮等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指出,辨脅痛需分氣血,不可拘泥「左血右氣」之說,應察其有形無形:血瘀者痛有定處,氣滯者痛無定形,痰食之證則兼見實象。

左脅痛與右脅痛機理有別,臨床須結合全身症狀詳辨虛實(參見「脅痛」「右脅痛」條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