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左陰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左陰瘡

病名與出處
左陰瘡為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首載於《喉科指掌》卷四。其特徵為發於左側頰車(下頜角)下方,屬陰證瘡瘍,與右側對應之「右陰瘡」病理相似,二者皆歸類於「陰瘡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此症多因內熱鬱結,外感寒邪,陰陽失調所致。中醫認為,陰瘡雖外顯皮色不變、腫硬如鰻鯉(穿山甲)之狀,實為寒邪束表,熱毒內蘊,氣血凝滯而成。其病位在少陽、陽明經絡,與肝膽鬱火或脾胃濕熱相關,屬「本虛標實」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患處腫脹堅硬,形如梭狀,皮色不變或微暗,觸之或有壓痛,病程較緩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伴低熱、口苦咽乾、舌紅苔薄黃膩,脈弦數等內熱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解毒消腫、調和營衛」為原則,兼顧疏泄少陽、清解陽明:

  1. 普濟消毒飲加減:適用於熱毒偏盛者,方中黃芩、黃連清上焦熱,板藍根、馬勃解毒利咽,柴胡、升麻引藥上行,並可酌加赤芍、丹皮涼血散瘀。
  2. 六味湯化裁:偏重調和氣血,可配合當歸、川芎活血,茯苓、白朮健脾滲濕。若寒象明顯,可佐少量桂枝、生薑以溫通經絡。

相關病症辨析
左陰瘡與「瘟毒喉痹」有相似之處,然後者多因時疫毒邪侵襲,症見咽喉腫痛、發熱急劇,屬陽熱實證;而陰瘡病程較緩,以局部陰證表現為主,治法需區別對待。

古籍參考
除《喉科指掌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陰瘡「腫堅色黯,久不潰散」,強調溫通托裡之法,可參考陽和湯加減,以鹿角膠、肉桂溫陽散結。

(註:本文基於中醫典籍與理論整理,具體辨證須結合臨床脈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