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丹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丹瘤
丹瘤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多見於小兒,主要指皮膚局部出現赤色腫塊,或浮腫泛赤,遊走全身的病症。其成因多與邪熱毒火蘊結、血熱妄行或氣血失調有關。
病因病機
- 邪熱毒蘊:小兒陽氣偏盛,若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蘊火熱,毒邪鬱於肌膚,血熱搏結,則發為丹瘤。《儒門事親》指出:「小兒丹瘤,浮赤走引或遍全身者,乃邪熱之毒。」說明熱毒熾盛是其主要病機。
- 血熱妄行:小兒體質稚陰稚陽,若血分有熱,迫血外溢,凝滯於肌膚,可形成赤色腫塊,甚則蔓延擴散。
- 氣血失調:若氣滯血瘀,經絡不通,局部氣血壅滯,亦可形成瘤狀腫物,如血管瘤之類。
臨床表現
丹瘤可分為兩類:
- 熱毒型丹瘤:類似於西醫之丹毒,症見皮膚突然紅腫熱痛,邊緣清晰,色如丹塗,可伴發熱、煩躁等症。
- 血瘀型丹瘤:類似於血管瘤,症見局部紫紅或暗紅色腫塊,按之柔軟,或見脈絡迂曲,多無明顯痛感。
治療方法
-
內治法
- 清熱解毒:適用於熱毒型丹瘤,方用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加減,以清熱瀉火、涼血解毒。
- 涼血化瘀:適用於血熱瘀滯者,方用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合桃紅四物湯,以清熱涼血、活血散瘀。
- 疏風清熱:若兼風熱表證,可選用銀翹散加減,以疏風透邪。
-
外治法
- 拔毒散外敷:適用於熱毒壅盛之丹瘤,可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- 磁盤放血:古法用於血瘀型丹瘤,但需謹慎操作,避免損傷血絡。
- 針灸療法:可取局部阿是穴,或配合合谷、曲池等穴,以清熱瀉火、疏通經絡。
古籍論述
《儒門事親》強調丹瘤與邪熱之毒相關,並提出外治之法。《外科正宗》則進一步區分不同類型的丹瘤,指出血熱瘀滯者當以涼血散瘀為主。
丹瘤之證,須辨明熱毒與血瘀之別,對證施治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