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坐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坐礙

病名,屬難產證型之一,首見於顧允若《婦科撮要》。此症專指因臍帶纏繞胎兒頸部,導致分娩受阻之難產情形,亦稱「礙產」。

中醫病機與表現
坐礙之成因,多與母體氣血失調、胎位不正,或胎兒活動異常相關。臍帶繞頸時,若纏繞過緊或周數過多,可致氣血運行不暢,胎兒降生時受縛,產道受阻。臨床可見產程延滯、陣痛加劇卻胎兒不下,或胎心音異常等徵象。

古籍論述
《婦科撮要》指出,此症屬「產難」範疇,與「倒產」、「偏產」等並列,皆因胎氣逆亂所致。明代《萬氏婦人科》亦提及「礙產」一詞,描述臍帶絆肩、繞頸之狀,強調需辨明胎位,以手法或藥物輔助化解。

辨證與關聯
坐礙與「胞衣先破」、「交骨不開」等難產證型有別,其關鍵在於臍帶物理性纏繞,然中醫認為本質仍與氣血瘀滯、衝任失調相關。治療上,古代醫家或施以針灸(如刺合谷、三陰交),或內服活血順氣之劑(如佛手散),並配合穩婆手法調整胎位。

現代視角
今中醫產科學承襲古籍理論,結合影像診斷,更精準判別臍帶繞頸程度。然處理原則仍重調氣血、安胎元,若遇緊急狀況,則主張中西醫協作,以保母子周全。此症亦反映中醫「形氣並治」思想,強調生理結構與功能調節之關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