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坐板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坐板瘡

病名:坐板瘡,又稱風疳,古名痤痱瘡,為生於臀部之瘡瘍,首載於《外科啓玄》卷七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暑夏之際,久坐於日曬後之板凳,或久居濕熱之地,致暑熱濕毒鬱滯肌膚,氣血壅塞而成。《外科正宗》亦指出,濕熱蘊結、局部氣血不暢為發病關鍵。

臨床表現
初起臀部皮膚紅癢,可見粟米或豆粒大小之丘疹,漸而焮赤腫痛,狀如火燎,搔癢劇烈。若失治,則破潰流水,瘡面蔓延,甚則連片成瘍。

證候分析

  • 熱毒熾盛:局部紅腫熱痛,屬陽證瘡瘍。
  • 濕邪蘊結:破潰滲液,纏綿難癒,為濕性黏滯之象。
  • 風邪襲表:搔癢明顯,乃風性善行之故。

治法

  1. 內治

    • 疏風止癢,清熱涼血:選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加生地、丹皮等涼血之品。
    • 解毒消腫:以五味消毒飲(《醫宗金鑒》)加減,重用金銀花、野菊花清熱解毒。
    • 濕熱偏重:可合萆薢滲濕湯(《瘍科心得集》)化濕泄濁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熏洗法:以芫花、川椒、黃柏煎湯熏洗,清熱燥濕。
    • 坐浴法苦參湯(《醫宗金鑒》)煎水坐浴,解毒止癢。
    • 膏藥外敷:若未潰,可敷金黃散(《外科正宗》)以消腫止痛;已潰則用生肌玉紅膏(《外科正宗》)促斂瘡生肌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癤病:單發紅腫熱痛,根淺易潰,與坐板瘡之多發性、濕癢特性有別。
  • 濕瘡(濕疹):泛發性瘙癢滲液,無固定部位,病程更長。

古籍考據
《外科啓玄》強調「暑濕毒聚」為本,《醫宗金鑒》則以「清熱利濕」為治則,後世多宗其說。

現代對應
相當於西醫之臀部毛囊炎癤病,然中醫更重整體辨證,調理濕熱體質以防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