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坐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坐草
坐草為中醫產科學之專有名詞,首見於唐代《經效產寶》卷上,乃「臨產」之別稱。其名源於古代分娩習俗,產婦臨盆時,常坐臥於鋪設草蓐(以稻草或藺草編織之墊褥)之上以待生產,故以「坐草」喻指產程發動、胎兒將娩之狀態。此稱呼不僅反映傳統生育文化,亦蘊含中醫對產婦生理變化的觀察與詮釋。
中醫理論與坐草之關聯
- 氣血運行與分娩機轉
中醫認為,分娩順利與否,關鍵在於產婦氣血充盈、胞宮氣機通暢。當胎元成熟,衝任二脈氣血下注胞宮,推動胎兒娩出,此過程稱「瓜熟蒂落」。坐草之時,產婦氣血聚於下焦,若氣虛血弱或氣滯血瘀,可能影響產程,故古代醫家強調臨產前需調理氣血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產前宜補氣行血」。 - 草蓐之民俗與實用意義
草蓐除具緩衝之用,亦符合古代「接地氣」之養生觀念。稻草性溫,能避穢濕,且草質柔韌可助產婦發力;另從中藥材角度,部分地區會於草蓐中加入艾葉、香茅等芳香化濕之品,以安神辟穢,緩解產婦緊張。 - 坐草與產候辨識
中醫古籍中,坐草階段常伴隨特定徵候,如《十產論》描述「坐草時腰腹陣痛頻密,胞漿破而胎轉」,醫者據此判斷產程進展。若坐草過久(「產難」),則需辨別氣血虛滯、胎位不正等病因,並以針藥介入,如服用「催生飲」或針刺合谷、三陰交等穴以助產。
文獻記載與演變
宋代《婦人良方》進一步區分「坐草」與「試草」,後者指產前數日輕微腹痛,屬「弄胎」現象;而正式坐草則為「正產」,強調「痛陣緊密,腰腹重墜」。明清醫家如《傅青主女科》則將坐草納入「產後調護」範疇,認為產時坐草需避免寒邪侵襲,以免埋下「產後風」病根。
總結,「坐草」一詞融合中醫產科理論與民俗智慧,既標誌分娩之關鍵階段,亦體現古人對產婦身心照護的重視,為傳統醫學文化之重要載體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