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坐罐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坐罐法

坐罐法,又稱留罐法,為中醫拔罐療法之一種。其操作方式係將罐具吸附於體表特定穴位或部位後,留置一段時間,以達到疏通經絡、行氣活血、祛風散寒、消腫止痛等治療效果。此法廣泛應用於各種痺證、痛證及外感病症,為臨床常用之拔罐技術。

作用原理
中醫理論認為,坐罐法通過負壓吸拔之力,刺激經絡腧穴,調節氣血運行。其作用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疏通經絡:罐具吸附於體表,可開泄腠理,促進局部氣血流通,緩解經絡瘀滯所致之疼痛與僵硬。
  2. 祛除邪氣:藉由吸拔之力,引風、寒、濕等外邪從皮毛而出,尤適用於風寒濕痺、感冒初起等症。
  3. 活血化瘀:局部負壓能促進血液循環,消散瘀血,改善氣滯血瘀所致之腫脹與痠痛。

操作要點
坐罐法之施行,需依據患者體質、病情及部位選擇適當之罐具(如玻璃罐、竹罐或氣罐),並掌握以下關鍵:

  • 吸拔時間:一般留置5至15分鐘,視患者耐受度及局部皮膚反應調整。體質虛弱者或敏感部位(如面部)應縮短時間。
  • 部位選擇:多應用於肌肉豐厚處(如背部、四肢),避開骨骼凸起、皮膚破損或大血管分布處。
  • 辨證施治:依中醫辨證選取相應經穴,如風寒感冒可取大椎、風門;腰背痛則配腎俞、委中等穴。

臨床應用
坐罐法適應範圍廣泛,常見於以下病症:

  • 痺證:如頸肩腰腿痛,通過局部吸拔緩解肌肉痙攣。
  • 呼吸系統疾病:如咳嗽、哮喘,於肺俞、定喘等穴留罐以宣肺平喘。
  • 消化功能失調:於中脘、天樞等穴施術,調和脾胃氣機。

此療法雖屬外治,然其效理與內服藥物相輔相成,體現中醫「外治內效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