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坐馬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坐馬癰,又名馬鞍癰,是癰疽發於尾骨上端處的一種疾病。《外科大成》卷二記載:「坐馬癰,在尾骨上端,因騎馬時與馬鞍著力處而名。」

坐馬癰的發病原因,主要與患者長期騎馬、馬鞍壓迫尾骨部位有關。由於尾骨部位血液循環較差,皮膚又較薄,因此很容易受到外傷,一旦受到感染,就會形成癰疽。

坐馬癰的臨床表現,主要為尾骨上端出現紅腫熱痛,局部皮膚發熱,有觸痛,並可出現全身發熱、頭痛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

坐馬癰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。可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板藍根等中藥煎水內服,或用馬蹄根、蒲公英、大黃等中藥外敷。

坐馬癰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避免長時間騎馬。
  2. 騎馬時注意馬鞍的高度和鬆緊度,避免壓迫尾骨部位。
  3. 保持尾骨部位的清潔衛生,避免感染。
  4. 一旦出現坐馬癰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治療。

坐馬癰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,如癰疽破潰、感染擴散、形成膿腫等。因此,一旦出現坐馬癰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