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坐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坐婆,又稱穩婆,為中國古代對接生人員之稱謂,見載於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四。此名源於接生者多由年長婦女擔任,因其經驗豐富,故以「婆」尊稱之。
名稱考源
「坐婆」一詞,反映古代生育文化中「坐草分娩」之習俗。古人產時常以草蓆或稻稈鋪地,產婦「坐」於其上生產,而協助分娩之婦女因而得名。此稱呼亦見於其他醫籍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坐蓐」,即與此相關。
職能與中醫背景
坐婆不僅協助產婦分娩,亦需掌握傳統產科技藝,包括:
- 辨產候:依據中醫理論,判斷產婦氣血盈虧、胎位順逆。如《十產論》所述「橫產」「倒產」等異常胎位,坐婆需識別並處理。
- 催生手法:若產程遲滯,或施以按摩、針灸合谷穴等法,或配合藥餌如「催生丹」(見《婦人良方》)。
- 處理胞衣:產後胞衣不下時,按《千金要方》所載,或使用藥熨、符咒等法。
與醫家的關係
古代醫家對坐婆之技藝褒貶不一。部分醫著如《醫林改錯》批評其缺乏醫理,然《證治準繩》亦錄坐婆經驗,如「探胎法」等實用技術。宋元以降,隨婦科專科化,坐婆漸與「乳醫」「女醫」等並存,形成民間與官醫體系互補之態勢。
文化意涵
坐婆除接生外,常兼司新生兒「洗三」、產房禁忌等民俗儀式,反映中醫「醫俗相融」之特質。其角色亦見於小說戲曲,如《金瓶梅》即詳述穩婆形象,足見其於社會之影響。
此職雖隨現代產科學發展而式微,然其經驗積澱於中醫婦科,尤見於「產後調護」「胎產藥方」等領域,仍具研究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