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坐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坐蓐

釋義
坐蓐為中醫產科學專有名詞,首載於清代醫家張璐所著《張氏醫通·卷十》。其意指婦女臨產分娩之過程。古時產婦生產多坐臥於鋪設草蓐(以禾稈或藁草編織之墊褥)上,故以「坐蓐」代稱臨產,亦稱「坐草」「就蓐」。

中醫理論內涵

  1. 生理定位
    中醫視分娩為「瓜熟蒂落」之自然生理現象,《胎產心法》云:「血氣充實,胎自脫離」,強調產婦氣血充足、胞宮氣機通暢為順產關鍵。坐蓐之時,胞宮氣血驟然下注以催胎外出,十二經脈氣血亦隨之調動,尤以衝任二脈為主導。
  2. 與「臨產」之別
    雖與「臨產」同指分娩,然「坐蓐」更側重產時體位與環境特徵。古法以草蓐防污穢、避寒濕,暗合中醫「產時忌受邪風」之理念,亦反映「就地取材」之傳統接生智慧。
  3. 古籍記載延伸

  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坐蓐之際,勿令驚擾」,強調產室需寧靜以安神氣。
    • 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則載「坐草試胎」「弄胎」等說,區分真假產兆,指出坐蓐當以「陣痛緊密、腰腹重墜」為確證。

相關術語

  • 坐草:同義詞,見於《千金要方》,側重以草蓐為產褥。
  • 臨蓐:強調產程啟動,《女科經綸》云:「臨蓐脈離經」,指產婦脈象突變為將產之候。
  • 產蓐:泛指產後居草蓐調養之期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論「產蓐中風」,即產後褥期病症。

文化與醫學交融
古代以草蓐助產,除實用性外,亦含「草木通地氣」之象徵,暗合中醫「人與自然相應」思想。然隨醫術演進,明清後漸以專用產床替代草蓐,此詞遂成歷史術語,今多見於文獻考據或傳統醫論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