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坐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坐生
病證名,屬難產證型之一,指胎兒分娩時臀部先露之異常胎位,又稱「臀位產」。此名首見於明末清初醫家李長科所著《胎產獲生篇》,書中記載:「產育三難,……有先露臀而曰坐生。」明確指出此為產科常見之難產類型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中醫認為,坐生之成因多與母體氣血失調、胞宮虛寒,或胎氣不順相關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胎位不正,多因氣血虛弱,不能轉運胎元。」若孕婦素體氣虛,胞宮推動無力,或腎陽不足、胞脈失溫,皆可能導致胎兒轉動不利,形成臀位。此外,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亦強調「胎逆」之概念,指出情志不暢、氣機鬱滯,亦可能影響胎位。
古籍論述與治法
歷代醫家對坐生之治療主張內外兼調。宋代《婦人良方》提倡以「艾灸至陰穴」矯正胎位,此法沿用至今,屬外治之法;明代《景岳全書》則重視補益氣血,方如「保產無憂散」,透過調理母體氣機以助胎位回正。另有醫家結合手法外轉胎位,如《胎產心法》記載「推拿導引」,然需由經驗豐富之穩婆操作。
與現代醫學之關聯
現代產科學將臀位產細分為單臀位、完全臀位及足位三類,與中醫「坐生」描述相合。然中醫更強調整體辨證,如兼見面色蒼白、脈沉細者,多屬氣血兩虛;若伴腰腹冷痛、舌淡苔白,則責之腎陽不足,治法各異。
此證自古列為產科危急,醫者須詳察母胎狀況,綜合古法與臨證經驗處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