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坐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坐桶,乃中醫產科學之專有名詞,意指婦人分娩之過程。此稱謂源於古代婦女臨產時,常坐於木桶或盆具之上生產,故俗稱「坐桶」。如清代醫家張蕃芝於《生生要旨》所載:「女人生產,往往坐盆而生,俗呼坐桶。」此語不僅記錄當時民俗,亦反映古代產育習俗與中醫臨床觀察之結合。

中醫理論與坐桶之關聯

  1. 氣血下行與產道開闔
    中醫認為,分娩乃「氣血充足,胞宮開闔」之自然過程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產時氣血下注,胞門洞開。」坐桶之姿勢,可使產婦氣血易於下行,助胎兒順應產道,符合「骨開縫解」之生理機制。
  2. 姿勢與經絡氣機
    古代坐桶分娩時,產婦屈膝而坐,此姿勢能鬆弛足三陰經(肝、脾、腎),尤其肝經繞陰器,主疏泄;腎經繫胞宮,主生殖。屈坐可調暢經氣,緩解產時「氣滯血滯」之虞,與《醫宗金鑑》「正產須候六氣和」之理相通。
  3. 民俗與醫理交融
    坐桶之俗,亦隱含「接地氣」之思維。桶為木製,五行屬木,應肝之疏泄;盆具圓形,象徵「天圓地方」,暗合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說。此類器物選擇,或受古代醫家「取象比類」思想影響,以求產程順遂。

文獻考據與演變

除《生生要旨》外,明代《萬氏女科》亦載「坐草」一詞,指產婦墊草而坐,與坐桶異曲同工。然坐桶更強調「借器助產」,反映古代對產具之重視。後世因醫療演進,坐桶漸被臥產取代,然其背後「氣順則產易」之理,仍存於中醫產科理論中。

此名詞不僅為歷史遺痕,更體現中醫對產育生理與自然法則之觀察,兼具文化與醫學雙重意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