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坐臀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坐臀生
病證名,亦稱「坐生」,為中醫婦產科中描述胎位異常的專有名詞。此名首見於清代醫家張璐所著《張氏醫通》卷十,記載:「兒臀先露,謂之坐臀生。」意指胎兒於臨產時,臀部或下肢先露於產道,而非正常胎位之頭部先降。此類胎位屬「倒產」範疇,為古代中醫對難產症候的細緻分類之一。
中醫理論與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坐臀生之成因多與母體氣血失調、胞宮虛寒,或胎兒發育異常相關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氣血虛弱:孕母素體氣血不足,胞宮失養,無力推動胎兒轉位,致使胎位不正。《婦科心法》提及:「氣血弱則胎失所載,轉側無力。」
- 胞宮寒凝:寒邪內侵或陽虛內寒,導致胞宮經絡凝滯,氣血運行不暢,影響胎兒自然轉動。
- 胎兒因素:胎兒過大、臍帶繞頸,或母體骨盆狹窄,皆可能限制胎兒活動,形成臀位。
中醫古籍論述
除《張氏醫通》外,明代《萬氏婦人科》亦載:「倒產者,兒臀先下,此因母氣逆,兒不能自順。」指出母體氣機不調與胎位異常的關聯。清代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區分臀位類型,如「單臀先露」(僅臀部下降)、「全臀先露」(臀部與足同降),反映古代醫家對難產辨證之精細。
中醫辨證與傳統處置
傳統中醫對坐臀生之處理,強調「未產先調」,主張於妊娠晚期透過針灸、方藥及外治術調整胎位:
- 針灸療法:常取至陰穴(足太陽膀胱經井穴),以艾灸溫通經氣,促胎兒轉動。《類經圖翼》載:「灸至陰可矯胎位。」
- 內服方藥:依體質辨證用藥,氣血虛者投以「八珍湯」補益;胞宮寒者予「艾附暖宮丸」溫散。
- 手法外治:古代產婆曾以「手法轉胎」輔助,然此法需極高技巧,非通醫理者不可妄行。
與現代醫學之對照
現代醫學稱此現象為「臀位分娩」(Breech Birth),並依胎兒姿勢細分為「單純臀位」(Frank Breech)、「完全臀位」(Complete Breech)等。中醫「坐臀生」之論述,雖未如現代解剖學精確,然其從氣血、經絡角度解釋病因,與當代關注母體骨盆結構、羊水量等機制成互補之勢。
此症自古列為難產險候,然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重視孕期調養與早期干預,體現其「以平為期」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