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坐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坐忘

坐忘為氣功修習中的重要術語,指透過靜坐調息、凝神內守,使身心逐漸進入高度入靜的狀態,最終達到物我兩忘、天人合一的境界。此概念源自道家思想,後融入中醫養生理論,成為調和身心、涵養精氣神的修持方法。

源流與經典依據

「坐忘」一詞首見於《莊子·大宗師》:「墮肢體,黜聰明,離形去知,同於大通,此謂坐忘。」莊子認為,修習者需超越形體與感官的束縛,摒棄後天智識的干擾,方能與大道相通。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楨進一步闡發此理,撰《坐忘論》七篇(敬信、斷緣、收心、簡事、真觀、泰定、得道),系統論述坐忘的階次與心法,強調「安心忘境」為長生之基。

中醫理論中的坐忘

從中醫角度而言,坐忘的實踐與精、氣、神的調攝密切相關:

  1. 調神守一
    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;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?」坐忘時,心神專注於內,雜念漸消,可使五志(怒、喜、思、憂、恐)歸於平和,避免情志過極傷及臟腑。
  2. 氣機周流
    靜坐中呼吸綿長深細,能促進宗氣運行,調和經絡氣血。當進入「忘形」狀態時,身體鬆弛,氣血自然暢通,尤利於緩解肝氣鬱結、心火上炎等氣機失調之症。
  3. 煉精化氣
    道家修持有「煉精化氣,煉氣化神」之說,而坐忘即為基礎功夫。透過入靜,先天之精(腎精)與後天之氣(水穀精微)相融,滋養元神,延緩衰老。

實踐要點

  • 姿勢:以盤坐(單盤或散盤)為主,脊柱正直,頭容平正,使任督二脈氣血流通無阻。
  • 呼吸:初期可配合「吐納法」,以腹式呼吸為主,漸次過渡至自然無為的胎息狀態。
  • 意念:由「存想」轉為「無念」,初學者可用「數息」或「觀空」輔助,後期則捨棄一切執著,達《坐忘論》所言「內不覺其一身,外不知乎宇宙」之境。

與其他養生法的關聯

坐忘與導引存思等傳統功法相輔相成。例如:

  • 導引:透過形體動作導氣活血,為動功;坐忘則屬靜功,二者動靜相兼,符合《內經》「形與神俱」之旨。
  • 存思:初期可藉存想五臟神光或日月精華以集中意念,進階後則需「忘其所忘」,方契坐忘真諦。

綜言之,坐忘不僅是道家修真的途徑,亦為中醫「治未病」的實踐手段,透過形神共養,臻於《道德經》「致虛極,守靜篤」的生命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