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坐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坐藥,又稱「塞藥」,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「局部給藥」範疇。其法將藥物製成丸劑、錠劑、片劑,或以紗布包裹藥末,直接置入陰道或肛門內,使藥力直達病所,多用以治療婦科、肛腸科疾患。
源流與經典記載
坐藥之法源遠流長,最早見於東漢張仲景《金匱要略·婦人雜病脈證並治》:「溫陰中坐藥。蛇床子仁,右一味,末之,以白粉少許,和合相得,如棗大,綿裹內之,自然溫。」此處以蛇床子為主藥,研末後與白粉(一說為米粉)混合,以綿裹成棗核大小,納入陰道,用以溫陽燥濕、殺蟲止癢,主治寒濕帶下、陰部瘙癢等症。仲景之方,開創坐藥療法之先河,後世醫家多有發揮。
藥物製劑與用法
- 劑型
- 丸劑:如《外科正宗》之「枯痔散」製成小丸,塞入肛門治痔。
- 錠劑:如《醫宗金鑑》「三品一條槍」,以白礬、明礬等製錠,插入瘡瘍或痔核。
- 散劑裹綿:如仲景蛇床子方,以綿布包裹藥末,便於置入與取出。
-
賦形劑
古法常以白粉(米粉)、蜂蜜、棗肉等為黏合劑,兼具緩釋藥效、減少黏膜刺激之用。現代亦可選用甘油明膠等基質。
作用機理
坐藥之效,重在「直達病所」與「局部吸收」:
- 藥性直接作用:如蛇床子之辛溫燥濕,可殺陰中寄生蟲;而痔瘡用藥多含枯礬、五倍子等收斂止血之品。
- 經絡傳導:陰道、肛門毗鄰任脈、督脈,藥物可透過經絡影響全身氣血,如《理瀹駢文》所言: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,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。」
臨床應用
-
婦科疾患
- 帶下病:寒濕帶下用蛇床子、吳茱萸;濕熱帶下配黃柏、苦參。
- 陰癢:常配伍百部、花椒等殺蟲止癢。
-
肛腸疾患
- 痔瘡:如「痔瘡栓」含地榆、槐角等清熱涼血。
- 肛裂:可選當歸、紫草等潤燥生肌之品。
特色與優勢
- 避開肝首過效應:藥物經黏膜吸收,不經消化道,減輕肝臟代謝負擔。
- 藥力集中:尤適於局部病變,如子宮頸糜爛、直腸息肉等。
歷代醫家如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、陳自明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均載有坐藥方劑,可見此法於中醫外治體系中地位重要。其製劑工藝與辨證選藥,亦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「同病異治」之靈活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