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坐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坐引
坐引為中醫導引術之專有名詞,特指以跪坐姿勢為基礎所施行的一類導引方法。此術式源遠流長,早見於漢代醫學文獻與出土文物,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《導引圖》中即載有「坐引八維」之具體術式,顯示其於古代養生體系中之重要地位。
中醫理論基礎
坐引之核心在於「形神共調」,透過特定跪坐姿勢配合呼吸與肢體動作,以達到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之效。中醫認為,跪坐能自然收斂心神,使氣機下沉於丹田,符合「上虛下實」之養生原則。而「八維」一說,或與《黃帝內經》中「八風」理論相應,暗合四方四隅之氣機流動,藉肢體伸展導引內氣循行周身。
動作特點與作用
-
姿勢要領:
- 以正跪或盤坐為基,脊柱正直,尾閭內收,使任督二脈自然調直。
- 雙手配合動作,如「八維」可能涉及向八方伸展或托舉,以牽動手三陰三陽經。
-
氣血調節:
- 跪坐姿勢本身可壓迫足三陰經(肝、脾、腎經),刺激氣血上行,改善中焦運化;配合導引動作則進一步活化經絡,如「八維」之伸展可舒展陽經,緩解因久坐所致之氣滯。
-
與臟腑關聯:
- 透過調息與動作配合,能間接調理肝氣疏泄(跪坐壓肝經)與脾胃升降(刺激脾經公孫穴區域),符合中醫「治未病」之理念。
歷史淵源與發展
坐引術式可追溯至先秦時期,屬「按蹺導引」範疇。《莊子·刻意》提及「吹呴呼吸,熊經鳥申」,而馬王堆帛書則具體記載跪坐導引之圖示,反映其為早期導引體系中兼具治療與養生功能之技法。後世如《諸病源候論》亦收錄坐式導引法,用於腳氣、風痹等證,可見其臨床應用價值。
此類技法不僅為形體鍛煉,更蘊含「形氣神」三位一體之中醫整體觀,至今仍為傳統功法如「坐式八段錦」等所承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