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泳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張泳

張泳,南北朝時期後周醫官,亦作「張詠」,活躍於顯德年間(954-960年)。其醫學成就以編撰《新集普濟方》著稱,該書集結當時醫方精要,內容涵蓋內科、外科、婦科及小兒科等範疇,反映南北朝時期中醫臨床經驗的積累與發展。因獻書朝廷,張泳獲授翰林醫官,成為後周官方醫療體系中的重要人物。

《新集普濟方》的編纂,體現了中醫「博採眾方」的傳統,書中可能收錄了當時流行的方劑,如治療風寒濕痹的「獨活寄生湯」、調理氣血的「四物湯」等經典名方。此類方劑的應用,符合中醫「辨證論治」原則,強調根據患者體質與病情差異調整用藥。此外,書中或涉及針灸、導引等非藥物療法,展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治未病」的思想。

張泳的醫學貢獻,不僅在於整理醫方,更在於推動官方醫學的系統化。後周時期,醫官制度逐步完善,翰林醫官的設立標誌著朝廷對醫學的重視。張泳作為其中代表,其著作與職務反映了醫學知識在官僚體系中的角色,亦為宋代醫學典籍的編修奠定基礎。

從中醫理論角度,張泳所處的南北朝末期,正值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的過渡階段。《黃帝內經》的理論框架已趨成熟,而《傷寒雜病論》的方劑學影響日益深遠。《新集普濟方》可能融合了這些經典理論,並結合當時民間驗方,形成兼具理論與實用的醫學文獻。

張泳的生平雖史料有限,但其著作與官職,足以說明其在醫學史上的地位。後世對《新集普濟方》的引用或散佚情況,亦值得進一步考據,以釐清其對中醫方劑學發展的具體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