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下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足下熱,又稱足心熱,是指兩足及足心感覺發熱的一種症狀。多因腎虛所致。《素問.刺熱篇》:「足下熱,腎虛也。」足少陰脈斜從小指趨至足心,出於然骨,循內踝入跟,為湧泉穴。此經多氣而少血,虛勞之人,真陰不足,故足心如火之烙,或足跟作痛,乃水不制火之故。

足下熱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兩足及足心感覺發熱,可伴有疼痛、灼熱感。
  2. 小便短赤,尿頻,尿急。
  3. 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足下熱的治療以補腎益陰為主。可選用六味地黃丸、知柏地黃丸、金匱腎氣丸等中成藥。若伴有疼痛,可加用牛膝、威靈仙等藥物。若伴有小便短赤,尿頻,尿急,可加用滑石、車前子等藥物。

足下熱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  2. 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3. 飲食清淡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4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
如果出現足下熱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
參見 五心煩熱 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