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下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下熱

證名,指兩足及足心自覺發熱之症,首見於《素問·刺熱篇》。此症多與腎陰虧虛、虛火內擾相關,屬中醫「內傷發熱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陰不足:足少陰腎經循行於足心(湧泉穴),若腎陰虧耗,水不制火,則虛火循經上炎,灼爍足部陰液,致足心灼熱如烙。《不居集·熱症》云:「足心如烙者,虛火爍陰,湧泉涸竭也。」
  2. 陰虛內熱:勞倦過度、久病傷腎,或房事不節,皆可耗損真陰,陰虛生內熱,熱聚足下而發為足下熱。
  3. 經絡氣血失調:足少陰腎經「多氣少血」,陰血不足時,經氣鬱而化火,亦可表現為足跟痛或足心熱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足心及足底持續發熱,甚則如炭火灼燒。
  • 或伴五心煩熱(手足心熱、胸中煩熱)、顴紅盜汗、腰膝酸軟等陰虛之象。
  • 部分患者可見足跟疼痛,夜間加重,此因腎經虛火燔灼,筋骨失養所致。

相關中醫理論

  • 湧泉穴:為腎經井穴,腎陰不足時,此處易現虛火亢盛之象。
  • 五心煩熱:足下熱常為其局部表現,二者病機相通,均屬陰虛陽亢。
  • 然骨穴:腎經循行所過,內踝下緣之骨突處,虛火熾盛時可伴該處灼痛。

古籍論述

《素問·刺熱篇》提及足熱與腎熱相關,後世醫家如《不居集》進一步闡明「虛火爍陰」之機,強調腎陰虧虛為本症關鍵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證須結合四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