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湛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張湛,字處度,東晉時期著名學者、養生學家,其生卒年及籍貫已不可考。他在中醫養生領域貢獻卓著,著有《養生要集》、《列子注》及《衝虛至德真經注》等典籍。其中,《養生要集》雖原書散佚,但其內容散見於唐代孫思邈《千金方》及日本丹波康賴《醫心方》等醫籍中,成為研究六朝養生學的重要文獻。

張湛的養生思想融合道家學說與中醫理論,強調「形神共養」的原則。在《養生要集》中,他系統整理漢晉以來導引、服氣、房中、飲食等養生術,提出「調和陰陽,節宣勞逸」的核心理念。其養生方法特別注重精神調攝,認為「神勞則形損」,這與《黃帝內經》「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」的理論一脈相承。

據《晉書》記載,豫章太守範寧患目疾求治於張湛,張湛提出六項調養原則:一、損讀書(減少耗目力之事);二、減思慮(調暢肝氣);三、專內視(修習道家存想之法);四、簡外觀(收斂心神);五、旦晚起(順應陽氣生發);六、夜早眠(涵養陰血)。此療法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通過調整生活作息以恢復肝血濡目之功,符合《靈樞·大惑論》「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」的理論基礎。

在《列子注》中,張湛進一步闡述「形神相即」的養生觀,認為「形恃神以立,神須形以存」,這種形神統一論與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「形與神俱」的觀點相互呼應。其注釋《黃帝》篇時提出的「順性養命」學說,實質上是對中醫「因人制宜」辨證原則的哲學詮釋。

張湛的學術貢獻在於將道家修煉術系統化為可操作的養生方法,並賦予中醫理論基礎。他強調的「節宜之道」,包括飲食有節、起居有常、情志調和等內容,後世多為《千金要方》等醫籍所吸收,成為中醫預防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其對目疾的調養方案,更體現中醫「整體調節」與「治本」的特色,具有臨床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