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仲景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張仲景

張仲景,名機,字仲景,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,南陽湟郡(今河南南陽)人,一說曾任長沙太守,故後世亦尊稱其為「張長沙」。自幼潛心醫學,師從同郡名醫張伯祖,深得經方之學精髓。東漢建安年間(196-220年),疫癘橫行,百姓死傷慘重,仲景家族二百餘口,未及十年,亡者三分有二,其中因傷寒致死者佔七成。彼時醫者多墨守成規,各承家技,面對疫病束手無策。仲景有感於此,遂精研古籍,廣收驗方,參酌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(即《九卷》)、《難經》、《陰陽大論》、《胎臚藥錄》及《平脈辨證》等醫典,撰成《傷寒雜病論》十六卷,後世分為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兩部,奠定中醫辨證論治之基石。

醫學成就

  1. 《傷寒論》與六經辨證
    《傷寒論》載方一百一十三首,系統提出「六經辨證」體系,將外感熱病依病勢深淺分為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六經,審因立法,依法遣藥,確立「理、法、方、藥」一貫之治療原則。書中如「桂枝湯」、「麻黃湯」、「小柴胡湯」等方劑,組方嚴謹,療效卓著,被譽為「經方之祖」,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。
  2. 《金匱要略》與雜病論治
    《金匱要略》專論內傷雜病,載方二百六十二首,涵蓋內科、婦科、外科等病症,如「百合病」、「胸痹」、「痰飲」等,強調「辨病與辨證結合」,並首創「臟腑經絡辨證」框架。書中「瓜蔞薤白白酒湯」、「大建中湯」等方,體現其重視氣血陰陽調和與臟腑功能恢復之思想。
  3. 方劑學貢獻
    仲景之方結構嚴密,講究君臣佐使配伍,如「桂枝湯」以桂枝為君,芍藥為臣,生薑、大棗為佐,甘草為使,兼顧解表與調和營衛。其方劑多為後世醫家所宗,影響深遠。

學術影響

張仲景之學說經晉代王叔和整理後流傳後世,成為中醫臨床核心經典。其辨證論治思想不僅主導傷寒與雜病治療,更啟發後世溫病學派、金元四大家等醫學流派之發展。宋代林億校訂《傷寒論》時稱其「為眾方之祖」,清代醫家柯琴亦贊其「立法制方,精義入神」。

據傳仲景另著有《五臟論》、《評病要方》等書,惜已散佚。然其存世之作,千載以降,仍為中醫臨床與理論研究之圭臬,尊為「醫聖」,實至名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