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內障眼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針內障眼法
針內障眼法,又稱「金針開內障」,為古代中醫眼科重要手術技法,首載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。此法專用於治療「內障眼病」,即現代醫學所稱之白內障,屬中醫「圓翳內障」範疇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內障成因多與肝腎虧虛、精血不足,或風火痰濕上擾清竅有關,致使眼內晶珠(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之晶狀體)混濁,遮蔽神光,視物昏蒙。《審視瑤函》云:「內障乃瞳神之中,黃精混濁,如油中浮翳,視物如雲霧所蔽。」針內障眼法即透過金針撥離混濁之晶珠,使光線得以透入眼底,恢復視覺。
操作技法
- 器械選用:傳統以特製金針為工具,因其性柔韌,不易折斷,且金屬性質穩定,可減少術後感染。針形細長,尖端微鈍,利於撥動晶珠而不傷及周圍組織。
- 術前準備:需先以藥水(如黃連、防風等煎湯)清洗眼部,並點麻醉藥(如烏頭類製劑)以減輕疼痛。患者採坐姿,頭部固定,術者於明亮處施術。
-
施術步驟:
- 進針:由角膜邊緣(白睛與黑睛交界處)斜刺入眼,避開血絡,緩緩推進至瞳孔區。
- 撥障:以針尖輕撥混濁之晶珠,使其下沉脫離視線軸心,或移至眼內不礙視物之位。
- 退針:手法穩健,避免牽扯眼內組織,出針後以藥棉輕壓針孔止血。
適應症與禁忌
此法適用於「成熟期內障」,即晶珠完全混濁、瞳神展縮如常者。若見瞳神緊小、赤脈貫睛,或兼有眼痛劇烈者,則屬禁忌,恐為「綠風內障」(青光眼)或其他炎性眼病,不宜施針。
歷史發展
唐代《外臺秘要》已有針撥內障記載,至明清時期技術趨於成熟。《目經大成》總結為「八法」(審機、點睛、射覆、探驪、擾海、捲簾、圓鏡、完璧),系統化操作流程。此法後傳至波斯、印度等地,影響深遠。
針內障眼法體現中醫「外治有形之疾」的技術成就,雖現代多改以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取代,然其理論與手法仍為中醫眼科重要遺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