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針生

定義與歷史淵源

針生為中國古代太醫署所設之職位名稱,見載於《舊唐書·職官志》。此職位隸屬於唐代醫療教育體系,主要職責為隨針博士學習針灸理論與技術,屬醫學教育之生徒階層。唐代太醫署設有針科,針生即為該科之學員,需通過嚴格考核方可晉升為針灸醫師。

唐代醫學教育體系中的定位

唐代太醫署設有「針博士」一職,官階為從八品上,負責教授針生《素問》、《黃帝針經》、《明堂脈訣》等典籍,並指導實際操作技術。針生之培養須歷經基礎理論學習、臨床見習與技術考核三階段:

  1. 理論學習:需精通經絡學說、腧穴定位及針刺補瀉手法,尤其重視《黃帝內經》所載之九針理論。
  2. 技術訓練:包含毫針、鋒針、鍉針等九種針具之操作,並掌握艾灸與砭石等相關療法。
  3. 考核制度:每月、每季皆有考課,年終由太醫令主持總試,優異者可補為針師。

針灸學理基礎

針生所習之核心理論,源自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載:「欲以微針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。」其技術要點包括:

  • 經絡辨證:依十二經脈、奇經八脈之循行路線,判斷氣血失調所在。
  • 補瀉手法:遵循「迎隨補瀉」「呼吸補瀉」等古法,注重提插捻轉之力度與頻率。
  • 禁忌規範:嚴格遵守「刺禁論」所述之禁忌部位與時機,如大醉、大怒時不宜施針。

與其他醫職之關係

在唐代醫療體系中,針生與「醫工」「按摩生」等職位並列,同屬技術類生徒。其晉升途徑為:針生→針師→針博士,形成完整之專業階梯。值得注意的是,唐代針科與藥科分立,反映當時「針藥並用」的治療觀念,然針生仍需兼修基礎藥性理論,以配合臨床所需。

學術傳承與演變

宋代以後,針生制度漸融入「太醫院」體系,改稱「針灸科醫生」。明代《醫林繩墨》記載,其訓練更強調「證治準繩」,結合當時發展之溫補學派理論。清代雖廢除針生之名,然民間師徒制仍保留類似培養模式,尤重「飛經走氣」等進階針法之口傳心授。

此職位之歷史沿革,具體展現中醫針灸從官學教育到民間傳承的發展軌跡,亦為研究古代醫學教育制度的重要線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