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針師

針師為中醫體系中專精針灸技藝之醫者,自古即為官方醫療機構之重要職位。據《舊唐書·職官志》記載,唐代太醫署設有針師一職,與醫師、按摩師、禁咒師並列為四大醫職,各設博士以教授專業技藝。其考覈任用制度與國子監相同,顯見當時對針灸專業之重視。

歷史淵源

針師之職可追溯至先秦時期,《黃帝內經》中已有「九針」之記載,為針灸理論奠定基礎。至隋唐時期,官方醫療體系趨於完備,太醫署下設針博士、針助教、針師等職,負責針灸教學與臨床治療。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進一步系統化針灸理論,針師之技藝亦隨之精進。

專業職能

針師需精通以下技藝:

  1. 經絡辨識:熟稔十二正經、奇經八脈之循行路線及腧穴定位,尤重《針灸甲乙經》所載349穴之應用。
  2. 針法操作:掌握提插、捻轉、迎隨等基本手法,以及燒山火、透天涼等複式補瀉手法。
  3. 病症辨治:根據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述「凡用針者,虛則實之,滿則泄之」,針對內科、痛症、婦科等疾患制定針灸方案。
  4. 針具選用:依病症特性選用毫針、三棱針、皮膚針等,並遵循《黃帝內經》「病各有所宜,各不同形」之原則。

學術傳承

古代針師之培養嚴格遵循師承制度,需歷經「誦、解、別、明、彰」五階段:

  • :背誦《針經》、《明堂孔穴》等典籍。
  • :理解經絡氣血運行與針刺原理。
  • :辨別病症與針法之對應關係。
  • :明瞭補瀉手法與療效關聯。
  • :臨床驗證並發揚所學。

唐代王燾《外臺秘要》與宋代王惟一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,均為針師必修之經典,尤其後者附鑄針灸銅人,成為實務教學重要工具。

現代意義

當代中醫體系中,針師之職能已融入「針灸醫師」範疇,然其專業核心仍承襲古制,強調「治神守氣」與「得氣為度」之傳統理念。現代針灸教育除繼承古籍理論外,更結合解剖學與實證醫學,使針師之技藝兼具傳統底蘊與科學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