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挑療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針挑療法
針挑療法,又稱「挑治療法」,屬中醫外治法之一,為針刺療法的分支。其法以特製針具(如三棱針、圓利針)或毫針,於體表特定部位(如穴位、反應點或皮下結節)進行挑刺、提拉或截斷皮下纖維組織,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,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。
理論基礎
針挑療法以中醫經絡學說為核心,認為人體氣血運行於經絡之中,若外邪侵襲或氣滯血瘀,則經絡受阻,病由之生。透過挑刺皮膚特定部位,可刺激經氣流通,調整臟腑功能。此外,此法亦結合「皮部理論」,因皮膚為經絡之表淺分部,挑刺可直達病所,引邪外出。
操作手法
- 選點定位:
- 經絡穴位:依辨證選取相應經穴,如背俞穴、夾脊穴或阿是穴。
- 反應點:於體表尋找壓痛點、色素沉澱或皮下顆粒狀結節,常見於背部、耳後或四肢。
- 針挑方式:
- 挑刺法:針尖斜刺入皮膚,輕提挑斷皮下白色纖維組織。
- 截病法:於病灶周圍多點挑刺,以截斷病氣傳導。
- 放血法:結合刺絡,挑破皮膚後擠出少量瘀血,適用於熱證、瘀血證。
臨床應用
針挑療法多用於以下病症:
- 痛症:如頭痛、肩頸腰背痛,透過挑刺局部壓痛點以行氣活血。
- 皮膚疾患:如痤瘡、濕疹,於背部肺俞等穴挑刺以清熱解毒。
- 消化系統疾病:如胃脘痛,挑刺中脘或脾俞穴以調理脾胃。
- 痹證:針對風寒濕邪阻絡,於關節周圍挑刺以祛邪通絡。
療效機理
中醫認為,針挑可激發人體「自癒之機」,透過局部刺激引發整體調節:
- 疏通經絡:解除氣血瘀滯,恢復經脈暢通。
- 調整陰陽:平衡臟腑功能,如挑刺肝俞可疏肝解鬱。
- 祛瘀生新:挑除病理性組織,促進氣血新生。
此療法兼具簡便、效捷之特點,然須由專業中醫師辨證施治,以確保取穴與手法之精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