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頭補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針頭補瀉,又稱手指補瀉,為中醫針刺手法之重要組成,屬輔助手法範疇,強調以左手為主導進行操作。此法源流悠久,載於《針灸大成》,書中明言:「此乃補瀉之常法也。非呼吸而在手指……」揭示其有別於呼吸補瀉之特質,專注於指端細微調控。

其操作體系包含多種經典手法,各具深意:

  1. 捫而循之:以指腹輕撫經絡循行路線,辨氣之虛實,導氣至病所。此法暗合《靈樞》「欲得而驗之,按其處,應在中而痛解」之理,通過觸診激發經氣感傳。
  2. 切而散之:用指甲垂直按壓穴位,分開局部氣血聚集。《針經指南》謂「凡欲下針之時,用兩手大指甲於穴旁上下左右四圍掐而動之」,此法能開泄腠理,為進針創造條件。
  3. 推而按之:進針後以指腹推按經脈,引導經氣運行。暗含「通則不痛」之治則,尤適用於氣滯血瘀之證,如《金針賦》所言「推之則行,引之則止」。
  4. 彈而努之:輕彈針柄使針體微震,激發經氣活性。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「彈而怒之」即指此法,能增強得氣感應,現代研究顯示其可提升局部生物電傳導效率。
  5. 爪而下之:以指甲掐定穴位精準進針,體現「寧失其穴,勿失其經」的取穴原則。此術式嚴格遵循《黃帝內經》「在骨守骨,在筋守筋」的層次操作要領。

從經絡理論觀之,針頭補瀉實質是通過體表刺激調控衛氣運行。明代楊繼洲在《針灸大成》中特別強調左手(押手)的作用,認為「知為針者信其左」,指出押手能敏銳感知氣血變化,與右手(刺手)形成陰陽配合。現代針灸研究發現,這些手法能通過刺激皮部-絡脈-經脈的傳導路徑,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功能。

此類手法深植於中醫氣血理論,補法則順經輕柔以助氣行,瀉法則逆經重按以泄邪實,完美體現《難經》「當補之時,從衛取氣;當瀉之時,從榮置氣」的治療哲學。其操作精要不在力大,而在於「手如握虎,心無內慕」的專注狀態,達到《標幽賦》所謂「左手重而多按,欲令氣散;右手輕而徐入,不痛之因」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