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向補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針向補瀉

針向補瀉,又稱迎隨補瀉,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屬針灸補瀉法的範疇。此法以針刺方向與經脈氣血流注方向的順逆關係,區分補瀉作用,為《內經》所述「迎隨」理論的具體應用。

理論基礎

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提出:「往者為逆,來者為順,明知逆順,正行無問。逆而奪之,惡得無虛?追而濟之,惡得無實?」此段闡明針刺方向與經氣運行的關係:

  • 補法:針尖順著經脈氣血流注方向(隨經)刺入,以助氣血運行,稱為「隨而濟之」。
  • 瀉法:針尖逆著經脈氣血流注方向(迎經)刺入,以阻滯或疏泄病邪,稱為「迎而奪之」。

操作要點

  1. 辨經脈走向
    需先明確所刺經脈的氣血流注方向。例如,手三陰經從胸走手,手三陽經從手走頭,足三陽經從頭走足,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。
  2. 補法操作
    針尖朝向經脈循行方向(如手太陰肺經從胸至手,針向指尖方向刺入)。
  3. 瀉法操作
    針尖逆經脈循行方向(如手陽明大腸經從手走頭,針向手腕方向刺入)。

臨床意義

針向補瀉結合其他手法(如提插、捻轉),可調節經氣虛實:

  • 補虛:適用於氣血虛弱、經氣不足之證,如脾胃虛弱、肺氣不充。
  • 瀉實:適用於氣滯血瘀、邪氣壅滯之證,如實熱疼痛、經絡阻塞。

此法與徐疾補瀉呼吸補瀉等並列,為傳統針刺手法的重要組成,體現中醫「調氣為本」的治療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