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針眼,又稱土疳、土瘍、偷針、偷針眼或偷針窩,俗稱包珍珠、桃針,是一種常見於胞瞼邊緣的癤腫病證。此病名最早記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廿八,其特徵為初起形如麥粒,微癢微腫,繼而發展為赤痛拒按的局部病變,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的麥粒腫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針眼的形成主要與風熱外襲或脾胃熱毒上攻有關:
- 風熱客於胞瞼:外感風熱之邪,客於眼瞼經絡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發為癤腫。
- 脾胃積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蘊熱,熱毒循經上攻,燻灼胞瞼,化腐成膿。
- 氣血失和:素體虛弱或反覆發作者,可能因氣血不足,衛外不固,易受外邪侵襲。
臨床表現
針眼多發於上、下眼瞼邊緣,病程可分為三期:
- 初期:局部微紅微腫,形如麥粒,觸之稍硬,伴有輕微癢痛。
- 中期:紅腫加劇,疼痛明顯,拒按,或見黃白色膿頭。
- 後期:膿成潰破後,腫痛漸消,若調護不當,可能反覆發作。
治療原則
針眼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為主,根據證型不同,治法略有差異:
- 風熱外襲:宜疏風清熱,常用方劑如銀翹散加減。
- 脾胃熱毒:宜瀉火解毒,可選清脾散或仙方活命飲加減,以清脾胃積熱。
- 反覆發作:若屬氣血不足,可配合托裡消毒散,扶正祛邪。
外治法
外治以清熱消腫為要,可選用:
- 如意金黃散:以茶水或蜂蜜調敷患處,清熱解毒,散結止痛。
- 針灸療法:取穴如太陽、合谷、足三里等,以疏風泄熱。
針眼雖為小疾,但若失治或擠壓,可能導致熱毒內陷,甚至引發胞瞼癰等重症,故應及早調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