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紙紝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紙紝子

紙紝子為中醫外科常用之醫療器物,主要用於癰疽、瘻管等瘡瘍病症,藉其引流膿液、腐敗穢物,以達祛邪外出之效。此物最早見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六十一,別稱「紙捻子」、「紙捻」或「捻子」,屬傳統外治法中「藥線療法」之一環。

製法與材質

紙紝子多以桑白皮紙製成,因此紙質韌性強、吸水性佳,且不易遇濕糜爛。其製法乃將紙張裁為細條,搓捻成線狀,或於捻芯裹藥,或於外層黏附化腐生肌之藥末(如白降丹、紅升丹等),以增強療效。選材時須避用易碎、脫屑之紙,以免殘留瘡內,反致潰瘍難癒。

臨床應用

  1. 引流膿腐
    癰疽潰後或瘻管切開時,若膿腔深窄,或腐肉未盡,可依瘡形深淺選用粗細適宜之紙紝子,插入瘡底,使膿液沿紙捻導出。此舉能避免膿毒內蘊,促進瘡口癒合。
  2. 載藥透達
    若紙紝子裹有蝕腐生肌之藥,可直達病所。如「化管捻子」即外黏白降丹,用於瘻管腐蝕;「生肌捻子」則含赤石脂、龍骨等收斂藥,助長新肉。
  3. 擴瘡排毒
    對於瘡口過小、引流不暢者,紙紝子能溫和擴張瘡道,兼吸附滲液,較金屬探針更減疼痛。

中醫理論依據

紙紝子之效,契合中醫「開門逐寇」之理。瘡瘍膿成後,當「急泄其毒」,而紙捻引流正屬「通導」之法,使邪有出路,配合內服托毒湯劑(如透膿散),可標本兼顧。此外,紙質輕柔,符合「瘡瘍宜溫通」之則,避免金鐵器械之寒涼剋伐氣血。

此術沿用千年,展現中醫外科「簡便效廉」之特色,今仍見於部分傳統瘡科診療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