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指寸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指寸法

指寸法為針灸取穴方法之一,乃以患者自身手指之長度或寬度作為量度基準,用以折定穴位位置。此法源於古代中醫對人體個體差異之重視,因人之體型、高矮、肥瘦各異,若僅以固定尺寸取穴,恐有偏差,故需依據患者自身比例調整。

理論依據

《千金要方》有云:「凡孔穴在身,皆是臟腑榮衛,血脈流通,表裡往來,各有所主,臨時救難,心在審詳。人有老少,體有長短,膚有肥瘦,皆需精思商量,准而折之,無得一概,致有差失。」此段強調針灸取穴需因人制宜,不可一概而論。古代醫家以「八寸為尺」為基準,然實際應用時,仍須依患者手指比例調整,以確保取穴精準。

常用指寸法

臨床上常用之指寸法包括以下幾種:

1. 中指同身寸

以患者中指中節(第二指節)兩側橫紋頭之間距離為一寸,適用於四肢及背部穴位之量取。此法較為普遍,因中指長度與人體比例有一定關聯。

2. 拇指寸

取患者大拇指第一節(近端指節)之橫寬為一寸。此法適用於量取較小範圍之穴位,如頭面部或手足部細微處。

3. 一夫法(橫指同身寸)

將患者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及小指併攏,以四指橫寬為三寸;若僅以食指、中指及無名指三指併攏,則為兩寸。此法多用於量取較大範圍之穴位,如腹部或下肢穴位。

應用原則

指寸法之核心在於「因人而異」,故使用時需注意:

  • 必須以患者自身手指為準,不可用他人手指代替。
  • 若患者手指關節變形或異常,則需靈活調整,或改用其他取穴方法。
  • 臨床可結合骨度分寸法等其他取穴法,以提高準確性。

此法自古沿用至今,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與「個體化治療」之思想,為針灸臨床重要取穴技巧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