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指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指搓

指搓為針刺手法之一,屬搓法範疇,記載於《針灸大成》,列為十二手法中的重要技法。其操作方式模擬搓線之態,以拇指、食指持針柄,前後輕柔捻轉,使針體在穴位內形成細微的往復運動。此法強調「隨氣而行」,須配合患者經氣流動,力度宜緩和均勻,避免過度緊捻,以防針體纏繞肌纖維而引發滯針或疼痛。

中醫理論基礎
指搓的運用與經絡氣血理論密切相關。透過搓轉針體,可調動經氣,促進氣血運行,達到「通則不痛」的效果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提及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」,指搓正是透過細微動作引導經氣至病所。其操作需結合「提插」與「捻轉」的協調性,使針感(得氣)層次分明,兼具柔和與穿透力。

臨床應用與變通
在實際施術時,指搓常與其他手法複合使用。例如:

  1. 與提插結合:搓轉時配合輕提慢插,可增強針感擴散,適用於氣滯血瘀之證。
  2. 與顫法並用:快速小幅搓轉後輔以顫動,能鬆解局部筋結,常見於痹症治療。
  3. 補瀉調節:順經脈走向搓轉為補,逆經為瀉,需依辨證靈活調整。

古籍考據與演變
《針灸大成》明確記載指搓「勿轉太緊」的原則,承襲自《內經》「徐而疾則實,疾而徐則虛」的補瀉思想。後世醫家如明代汪機進一步闡述,認為搓法之妙在於「似緊非緊,似鬆非鬆」,方能引氣至深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將搓法細分為「單搓」(單向捻轉)與「交搓」(雙向交替),擴展其適應症。

技術要點

  1. 指腕協調:以腕部為支點,指腹發力,保持動作連貫。
  2. 深度控制:根據穴位層次(天、人、地三部)調整搓轉幅度。
  3. 氣機觀察:透過手下觸感(如沉緊、滑利)判斷經氣變化,即《標幽賦》所云「氣之至也,如魚吞鈎餌之沉浮」。
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以人為本」的治療哲學,重視醫者手感與患者反應的互動,為針刺微調技術的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