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丹毒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丹毒發

病名:丹毒發,又稱丹毒發疽,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首載於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此病多因長期服食丹藥,導致體內熱毒積聚,或兼感外邪,發為癰疽,尤以背部為常見。其名源於患者多與服食丹藥相關,故稱「丹毒發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丹藥中毒:古代方士或患者長期服用金石類丹藥(如硃砂、雄黃等),此類藥物性燥熱,久服易致火毒內蘊,灼傷陰液,毒邪外發肌膚。
  2. 衛生欠佳:服食丹藥者,或因體質虛弱,或忽視清潔,致使毒邪鬱結,復感外邪,化熱成膿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:皮膚現細密紅疹,狀如湯火燙傷,赤色暈散,逐漸蔓延,伴隨劇烈疼痛。
  • 中期:患處紅腫高突,或見膿頭,煩渴引飲,身熱不退,脈象洪數,舌質紅絳。
  • 重證:若毒邪內陷,可致神昏譫語,瘡色紫暗,屬危候。

治療原則
清熱解毒、涼血滋陰為主,兼顧托毒排膿。

  • 內治
    • 黃連消毒飲:主清熱瀉火,適用於熱毒熾盛者。
    • 六味地黃湯:滋陰降火,適於陰虛火旺之證。
    • 若熱毒深重,可加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涼血解毒。
  • 外治
    • 青黛散:以香油調青黛粉,加冰片少許外敷,能清熱消腫。
    • 膿成未潰者,可配合針刺排膿,或外貼金黃膏以拔毒透膿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發背:泛指背部癰疽,丹毒發屬其特殊類型,因丹藥中毒而發,病機偏重火毒內攻。
  • 丹毒:多因風熱外襲,皮膚忽現赤色如丹,與丹毒發之慢性中毒成因有異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大成》強調此病「由服石而生」,並指出其「赤暈延開」的特徵;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丹藥之毒可「鬱發為瘡」,治療需內外兼施。

補充說明
此病今已罕見,因現代少用金石丹藥,然對理解中醫「毒邪致病」理論及古代藥石療法之流弊,仍有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