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肘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肘椎穴
定位與取穴
肘椎穴為經外奇穴,首見於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。其定位於腰部,取穴時囑患者俯臥,雙臂自然下垂,肘尖緊貼脅肋部,此時兩肘尖連線與後正中線(督脈)相交,此交點旁開左右各1寸(約同身寸)即為肘椎穴。近代《腧穴學概論》進一步補充,兩肘椎穴之間的中點亦為一穴,故共計三穴。
主治功能
肘椎穴主治急症與脾胃腸腑病症,尤擅調理:
- 霍亂吐瀉:古代文獻載其能緩解突發性上吐下瀉,調和陰陽逆亂。
- 心腹脹痛:對氣機壅滯所致脘腹脹滿、絞痛有疏導之效。
- 中焦氣滯:可疏通脾胃氣機,改善食積不化或寒邪凝滯之證。
刺灸法
傳統以艾炷灸為主,灸3-7壯,溫通之力可驅散寒濕邪氣。現代臨床亦可配合針刺,直刺0.5-1寸,得氣後行提插捻轉手法以增強調氣效果。
中醫理論基礎
肘椎穴位近督脈與膀胱經之交會區域,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膀胱經主一身之表,故此穴兼具調節陽氣與解表化濕之功。其取穴法結合「以肘代尺」的體表測量智慧,體現中醫「取象比類」的思維。
文獻考據
除《肘後備急方》外,《醫心方》亦收錄此穴,並強調其對「卒心痛」的急救作用。近代研究認為,刺激該穴可能通過調節交感神經,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。
配伍應用
臨床可配關元、足三里溫中散寒;或與內關、公孫同用,加強理氣止痛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