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咒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咒病

咒病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指古代以咒語祛除病邪之精神療法,屬心理醫學範疇。此療法源遠流長,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等經典醫籍,反映古人對身心互動關係之深刻認識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人體疾病之生成,不僅受外邪侵襲或內傷七情影響,亦與心神失調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官能》云:「疾毒言語輕人者,可使唾癰咒病。」此處「咒病」即指透過特定語言與儀式,調動患者心神,以達治病之效。此療法與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觀相契合,強調精神活動對形體之調控作用。

歷史淵源

咒病療法可追溯至上古巫醫時期,當時醫巫未分,治病常結合祝由、符咒等術。《素問·移精變氣論》提及「古之治病,惟其移精變氣,可祝由而已」,說明早期醫學重視精神調攝。至《黃帝內經》時代,咒病雖漸與針藥並列,然仍被視為輔助療法,尤其適用於心神不安或疑難雜症。

操作方法

咒病之具體施行,多由醫者或巫祝依特定儀軌進行,常見形式包括:

  1. 祝由:透過誦念特定經文或咒語,引導患者心神歸於平靜,以祛除病邪。
  2. 唾咒:如《靈樞》所述「唾癰咒病」,結合唾液之象徵性作用與語言力量,針對癰疽等外症施治。
  3. 符籙:書寫符咒並焚化或佩帶,藉文字與儀式之力調和氣場。

此類方法雖帶有神秘色彩,然其核心在於透過心理暗示,激發人體自癒能力。

與中醫理論之聯繫

咒病療法與中醫多項理論相通:

  • 情志致病:《內經》強調七情過極可致氣機紊亂,而咒病能調暢情志,疏導滯氣。
  • 心主神明:心為君主之官,咒語透過聽覺影響心神,進而調節全身氣血運行。
  • 天人相應:咒語音律常配合陰陽五行,如角徵宮商羽五音,對應肝心脾肺腎,以音聲調和臟腑。

現代視角

當代醫學研究顯示,語言暗示確能影響自主神經系統,此與咒病之原理暗合。然隨醫學發展,此療法多融入心理治療或民俗療法範疇,傳統形式已較少見。然其重視心理因素之理念,仍為中醫「整體觀」之重要體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