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咒禁博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咒禁博士

歷史沿革
咒禁博士為古代中醫官職之一,始設於隋代。隋朝太醫署中置有咒禁博士二人,至唐代沿襲此制,唯人數減為一人,官階定為從九品下,隸屬太醫署管轄。此職專司教授咒禁之術,涵蓋禱告、符咒等療法,並可能結合心理暗示以輔助治療。

職能與技術內涵
咒禁博士所授之術,屬中醫「祝由科」範疇。祝由一詞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其術結合精神調攝與符咒儀式,用以轉移患者心神、調和氣機。根據《素問·移精變氣論》所述:「古之治病,惟其移精變氣,可祝由而已。」此類療法強調「心身相應」,透過語言、儀式誘導患者情志,間接影響臟腑功能,與現代心身醫學概念部分相通。

唐代太醫署將醫學分科,咒禁與針灸、按摩等並列,顯示其時官方對心理療法的重視。咒禁技術包含:

  1. 符咒禁劾:以特定符文、咒語驅邪避穢,多用於外感邪氣或癔症。
  2. 禱祝導引:結合呼吸調息與祝禱,安定患者心神。
  3. 禁方術:運用禁忌與儀式行為,建立患者對療效的信念。

理論基礎
咒禁之效,建基於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觀。《靈樞·本神》指出:「凡刺之法,先必本於神。」此「神」既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,亦含心理狀態。咒禁博士透過儀式行為調動患者「神機」,進而影響氣血運行,達到「以意導氣」之效。此類方法常見於治療情志病(如驚悸、癲狂)或疑難雜症,屬古代心療範疇。

後世發展
宋代以後,咒禁博士職位逐漸淡化,但祝由術仍散見於民間療法。明代《醫宗金鑒》保留「祝由科」記載,清代太醫院則廢除此科,反映官方醫學對神秘主義色彩的淡化。然其心身調治理念,仍可視為傳統中醫心理治療的早期實踐。

咒禁博士的存在,體現了中醫「醫道同源」的特質,亦為古代醫學多元治療手段的重要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