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晝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晝熱

證名,指白晝時分出現發熱症狀,或發熱現象於晝夜持續但以日間為重、夜間較輕者。此證候在中醫理論中多與陽氣運行失調相關,其病機可因氣分熱盛、陽虛不固,或陰陽失衡所致,臨床辨治需依具體證型區分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陽氣偏旺於陽分
    《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晝則發熱,夜則安靜,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。」白晝屬陽,人體陽氣應天時而外發,若陽分過盛或陰不制陽,則熱象顯於晝間。此類熱證多見於實熱或陰虛陽亢之體質。
  2. 氣分熱盛
    《增補萬病回春》提及:「夜則靜,晝則發熱者,此熱在氣分也。」氣分熱多因外感傳裡,或內傷積熱,邪鬱於肺胃,導致陽明經氣壅滯,熱勢晝增夜減。
  3. 陽虛浮熱
    《丹溪心法附餘》方廣按:「晝夜發熱,晝重夜輕,口中無味,陽虛之證也。」此類患者雖現熱象,實因脾胃陽虛,清陽不升,陰火乘虛上擾,形成虛陽外浮之假熱,多伴倦怠、納差等虛象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陽分熱盛

    • 治法:清泄陽分鬱熱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《證治準繩》柴胡飲子(柴胡、黃芩、赤芍等)疏解少陽,透熱外達。
  2. 氣分熱熾

    • 治法:清氣分熱,兼和少陽。
    • 方藥:如《萬病回春》所載,以小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人參等)為基礎,加梔子、黃連清心胃之火,佐知母、地骨皮滋陰退熱。
  3. 陽虛浮熱

    • 治法:甘溫補氣,引火歸元。
    • 方藥:《證治匯補》強調「宜甘溫補氣」,可選補中益氣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等)升舉清陽,或理中湯溫補脾胃,使虛熱自斂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陰虛發熱:多見夜熱早涼,與晝熱之晝重夜輕有別。
  • 外感發熱:常伴惡寒、脈浮等表證,晝熱則以裡證為主。

晝熱一證,需結合舌脈(如舌紅苔黃屬實熱,舌淡苔白屬虛寒)、病程及兼症,細辨其本虛標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