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皺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皺腳
病證名,出自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。此症多見於妊娠晚期,因胎體漸長,氣機運行受阻,水液代謝失調,下注於足,而見腳部浮腫,皮膚蒼白粗糙,然無其他明顯不適,經休息後可自行消退。此類情況多屬生理性水腫,產後氣血漸復,水液運行通暢,多可自愈,故通常無需特殊治療。
若孕婦素體氣血虛弱,或下元不足,水濕不化,下注足踝,則浮腫較甚,且伴隨神疲乏力、頭暈目眩等虛象。此屬病理性水腫,乃氣血不足、脾虛濕盛所致。中醫治則當以益氣養血、健脾利濕為主,可選用順氣養血湯(《婦科指歸》方:當歸、白芍、黨參、川芎、陳皮、炙甘草、木香、烏藥、阿膠、何首烏、桑白皮)。此方以當歸、白芍、阿膠養血滋陰;黨參、炙甘草補益中氣;陳皮、木香、烏藥理氣行滯,助水濕運化;川芎活血通絡;桑白皮利水消腫;何首烏補肝腎、益精血,標本兼顧,共奏調和氣血、化濕消腫之效。
從中醫理論而言,皺腳之成因與脾、腎、肝三臟密切相關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虛則水濕內停;腎主水液代謝,腎氣不足則水液下注;肝主疏泄,肝氣鬱滯則影響氣機升降,加重水濕停聚。故臨證時需辨明病機,若偏於脾虛濕盛,可佐以白朮、茯苓健脾滲濕;若腎虛明顯,可加杜仲、續斷補腎安胎;若氣滯甚者,可增香附、蘇梗理氣寬中。
此外,皺腳雖多屬妊娠常見現象,然若浮腫持續加重,或蔓延至全身,則需進一步辨證,考慮是否合併子腫或子滿等病證,此時治療原則又當有所不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